在甘孜高原南部的硕曲河流域,湛蓝苍穹与皑皑雪山相映成画,湍急的河水似不羁的野马,在山谷间呼啸而过,奏响着雄浑激昂的自然序曲。就在这片壮丽的土地上,有一位老工匠,自2007年起,他便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水电站建设与运维一线,用近二十年岁月,谱写了一曲“缺氧不缺精神”的奋斗华章,同事们都亲切称他为“陶爷”。
2007年,大唐乡城水电公司在时代对清洁能源的热切期盼中应运而生。彼时,陶振芳怀揣着对清洁能源事业的炽热憧憬,毫不犹疑地背上行囊,毅然决然奔赴这片平均海拔 3000 米的“战场”。初抵高原,稀薄的空气仿若一层密不透风的“薄纱”,紧紧裹住每一个初来者,每迈出一步,都似有千斤重担压身,胸闷气短如影随形,强烈的紫外线仿若一把把无形的“利刃”,肆意灼烧着肌肤,狂风裹挟着尖锐沙砾,无情抽打面庞。然而,建设水电站、点亮高原万家灯火的使命在心底熊熊燃烧,他紧咬牙关,一头扎进那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
此时,项目施工现场是一片繁忙“热土”,大型机械在崎岖河畔嘶吼着艰难作业,运输车辆扬起滚滚沙尘,遮天蔽日。他穿梭在钢筋水泥间,钻研水工建筑的“骨骼脉络”,从大坝浇筑到输水管道铺设,他无一不反复校准角度、核对数据,哪怕因缺氧头晕目眩,也要确保根基分毫不差。他将每处细节都刻进心里,点滴积累,磨砺成专业“利刃”。
斗转星移,水电站在岁月磨砺中拔地而起、顺利运转,陶振芳也从当初那个初上高原的大男生,蜕变成为技术精湛的骨干,大家对他的称呼也亲切地变为陶师傅。每日晨曦初破,天色尚朦胧,他已严严实实裹紧棉衣,扣好安全帽,迎着凛冽刺骨的寒风,踏上那条熟稔于心的巡检之路。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岁月悄然在他的双鬓添上了缕缕白发,即便临近退休的门槛,他脚下的步伐依然坚定地踏在一线的土地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古瓦水电站大坝安全文明治理期间,他坚持每天亲自带队监护、巡视,沿着大坝护坡一步一步、一寸一寸地仔细勘查,绝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出现的异常位移或是渗漏迹象。高原的寒风似脱缰的猛兽,呼啸着吹过,他的衣摆被掀得猎猎作响,他却用手指轻柔摩挲坝体,恰似在与这座雄伟建筑倾心“交谈”,捕捉每一处细微“脉搏”的跳动。
在年轻后辈们眼中,陶师傅更是熠熠生辉的“启明星”,是言传身教的典范。他常把“活要细、心要稳,要干就要用心干好”这句质朴却有力的话挂在嘴边。日常维护时,他站在机器旁,操着一口广西口音比划讲解操作要领,外地职工一时半会听不太懂,他总是耐心地放慢语速反复讲解。他还总是手把手地教导年轻人拧螺丝的合适力度、解读设备参数的细微差别,毫无保留地分享应对突发故障的独家“窍门”。面对夸赞,他总是腼腆摆手:“我不过就是守好自己的本分,盼着电站岁岁平安,正常运转呐。”
十余载风雨兼程,在甘孜这片壮美高原,陶振芳以对水电事业的赤诚热爱和对岗位的敬业坚守,默默践行着“缺氧不缺精神”的铮铮誓言,续写着硕曲河流域的水电华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水电人逐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