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取得突破性发展,深刻改变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青岛热力公司积极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针对传统供热企业老旧供热设施管网占比高、老旧小区覆盖大、能耗高、调控难等供热现状,积极探索从“经验供热”到“数字供热”的转型发展,成熟运用机器人“听诊”管网,AI科技筑牢安全防线等,以科技之力让温暖更加精准、高效、安全、绿色,使传统供热焕发“热”能新生。
智慧供热暖心更贴心
面对供热不均、调控粗放等痛点,该公司以“产学研”协同模式开启技术攻坚,联合中国石油大学搭建“静态建筑热响应模型”,逐楼采集建筑结构、保温条件等数据,创新划分64类用户分类,对户间传热这一行业难题开展攻坚。项目实施后,试点小区舒适温度(20摄氏度-23摄氏度)用户占比从41.5%跃升至72.3%,综合能耗降低15%。
为实现热负荷精准预测,该公司在试点小区部署智能气象站,实时采集11项气象参数,并引入气象局网格数据,构建“短期+长期”双预测模型,实现热源输出与用户需求的动态匹配。在换热站改造中,该公司完成二网热表加装、控制逻辑优化及网络安全隔离,使换热站“质调”“量调”策略自动生成,响应速度提升40%。
在用户侧,该公司为每户加装无线电动智能流量分配阀实现热量“按需分配”,将室温波动控制在±1摄氏度内,有效解决“近端过热、末端不热”的历史顽疾,通过打破数据壁垒,平台整合换热站、气象、室温等多源数据,生成6种动态调节策略,真正实现“一键平衡”和全天候智慧运行。
故障检测用上“微创法”
供热一网管路是城市供热的主动脉,一旦发生管路故障,在供热季将大范围影响居民供热,此外其平均位于地下8米,占据交通要道等情况,让管路检测维护成为供热企业的普遍难题……
今年“冬保夏备”夏季检修期间,该公司首次使用了“微创”检测机器人参与一网管路设备巡检,深入到供热“血管内部”,查排管道“疑难杂症”,不仅克服了管路埋深大、开挖影响大等难点,且检测成本约是传统检测方式的1/40,实现了一级供热管网从“被动抢修”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此次使用的管道检测机器人采用CCTV管道机器人牵引,由爬行器、镜头、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采用七轮驱动,镜头内置激光测量系统。进入管道内部后,由地面操作人员控制爬行器移动,爬行器通过电缆盘与控制系统连接后,可响应控制系统发出的各项操作命令。
管道机器人加挂弱磁检测技术机器人,能够适时对被检测管路开展缺陷检测,通过智能分析精准识别腐蚀、裂纹、沉积、接口错位、焊缝缺陷等“病灶”,定位精度达毫米级,且当管、管间距≥400mm时被检测管道不受边管影响,为管路生成详尽的“体检报告”。
“AI+安全”风险识别更精准
今年以来,该公司巧用“AI+安全”,积极探索科技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开展换热站视频监控智能识别项目建设,以人工智能技术规范职工行为安全,助力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
该平台基于 PyTorch 框架搭建,选用YOLOv5m 模型作为核心算法,综合运用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AI 深度学习算法及独特AI数据训练策略,通过精准分析,实现了人员进入生产现场前着装规范、安全帽正确使用,及生产现场火灾隐患监测等三种情况的自动识别与精准预警。自投运以来监控成效明显,在提升职工行为安全的同时,将火灾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为应急处置争取宝贵时间,大幅提升企业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
从供热调控的“管家跑断腿”到现在的“智慧化便捷”,从设备维护的“冬季抢修”到现在“四季无忧”,从行为规范“靠抽查检查”到现在的“自主自觉”,科技赋能正在书写着青岛热力公司民生供热服务的新篇章。在未来,该公司将结合更多供热场景,进一步探索前沿科技使用方式,在助力“减人、增安、提效”上下功夫,在数据融合分析、智能化常态化应用上做文章,以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