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工期压力不断增大、质量安全红线持续收紧的行业背景下,工程建设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成本攻坚战”。如何在保障项目高质量建设前提下实现降本增效,成为行业发展进程中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大唐郓城国家电力示范项目勇于突破桎梏,坚持系统思维创新突破,通过实施“分层施工、永临结合、样板先行、数字赋能、优化设计、统筹采购”六大核心策略,在严守工程质量与安全底线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的深度突破,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多措施工,筑牢工程前期“降本增速”根基
针对工程建设中常见的“二次开挖”痛点,郓城项目创新构建以“空间分层、工序衔接、责任到层”的精细化施工管理体系,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及施工逻辑,将现场科学划分为地下基础层、设备主体层、结构安装层和系统调试层四大作业层,通过垂直空间分区、水平区域隔离、工序间精准衔接,并重点强化地下管线与基础预埋一次性到位,从源头杜绝因前期施工遗漏或数据偏差导致的二次开挖问题,成功实现“分层施工、一次成型”。
为破解传统施工中临时设施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项目超前谋划、统筹布局,针对临时办公区域搭建采用“其他功能建筑复用”策略,提前修建“检修楼”作为施工前期临时办公区域,将“网控楼”“消防楼”设为后期扩容办公区域,针对地下设施及路面硬化提前纳入前期整体方案,在招标阶段即明确“永临结合”的道路实施范围,严格遵循“一次成型”原则,既满足施工期重型车辆高频通行需求,又能在机组投运前无缝转化为永久厂区道路,该策略为项目节省临时设施费用达35%,实现“降本增速”双赢。
项目坚持“每个区域、每个工艺、每个专业,样板先行”的施工理念,在所有专业的施工区域明确质量基准并建立样板进行提前识别、超前规避,借助施工样板将抽象的质量标准具象化、可视化,开工至今已有效减少砌砖空鼓、墙面开裂、管线穿孔偏差等行业常见的8大类35小项施工问题,从源头上减少施工返工整改,节约工期与成本,确保工程质量稳定可控,为后续机组建设标准化施工筑牢坚实基础,打造“造价可控、质量过硬”的标杆提供实践范本。
智慧赋能,奏响工程整体“提效升级”强音
郓城项目将优化设计作为提升“质量效益”的关键举措,锚定工程整体降本增效目标进行精准发力,积极整合行业顶尖智力资源,邀请多位院士及领域专家深度参与,先后组织召开“新一代煤电技术咨询会”“设备优化评审会”等关键会议,全面梳理工程涉及的所有系统和设备,结合实际需求与技术标准,精准梳理“非系统必须、不影响正常运行、维护量大、后期基本闲置”四大非常规配置设备种类。针对梳理出的“冗余配置”问题,项目团队联合专家团队逐项研判、反复论证,成功制定并落地 20 项针对性优化方案,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压降,进一步提升项目整体运营效益,为后续煤电机组打造“设计优化降本、技术赋能增效”的标杆模式提供实践参考。
项目紧跟数字化建设浪潮,以“智慧智造、数字降造”为核心,围绕“人、机、料、法、环”五大施工要素,搭建起集成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及移动互联技术的智慧化工地平台,依托国产化BIM技术,项目构建三维施工模型开展预施工模拟,提前排查管线碰撞、结构衔接等问题,并通过平台实时跟踪整改进度。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生成碰撞报告55处,通过优化管线排布、调整结构衔接方案,以设计变更替代施工变更,为该公司节约项目资金超300万元,有力支撑了“降低造价、提升质量、提高效率”的综合建设目标。
统筹采购,渠道整合降低“成本支出”负担
采购是成本控制核心,渠道整合与流程优化是降低“成本支出”压力的关键一环。郓城项目将造价管理思维贯穿采购全流程,秉承“锱铢必较”的决心,从采购计划制定到潜在供应商寻源,步步精打细算。
超前调研考察供应商、整合渠道,优选资质及履约能力强、技术资金实力优的合作方;针对大型设备与大宗建材,项目建立“采购-造价”联动机制,结合施工进度与造价清单提前梳理需求、采购长协;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统筹采购、物流、施工、仓储各方打通信息壁垒,同步优化设备到货全流程,提前规划运输路线与卸货点位,安排专人对接验收,减少货运车辆在场等待时间。在加快设备投入施工节奏的同时有效避免设备长期积压仓储,显著降低仓储管理成本,保障项目高效运转;利用建材信息平台实时跟踪市场价格波动,压缩采购差价。截至目前,通过招标采购累计节约成本约12%。
从前期规划的创新突破,到实施过程的精益求精,大唐郓城项目以成本领先战略为破局利器,以系统性、多维度的造价管控为抓手,成功在工程建设领域开辟出一条降本增效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