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定边的戈壁滩上,1443亩深蓝色光伏板如海洋般铺展,在阳光下折射出金属光泽。从2025年春寒料峭的开工建设,到盛夏时节的并网发电,建设者们在海拔1400米的荒漠中,用钢铁意志与科学管理,以 105天的建设周期浇筑出一座“绿色丰碑”——50兆瓦大唐定边白玉光伏电站,让“大唐速度”在新能源领域熠熠生辉。
精锐团队协同作战 攻克管理难题
3月17日,料峭春寒尚未散尽,开工的号角在定边的戈壁滩上已吹响,大唐西安热电厂迅速行动起来,组建了一支精锐的“先锋队”。这支队伍汇聚了各方精英,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却怀揣着同一个梦想——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打造出一座绿色的能源基地。
项目经理王小明经验丰富,是团队的“定海神针”,面对困难总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技术骨干、副经理曹晓龙深入一线,在支架上指导组件安装,确保精度。年轻骨干陈远航勇挑重担,奔波于工地与政府间,高效完成用地审批等关键手续。
团队从项目蓝图初定便进入“战斗状态”。协调组高效沟通政府,快速打通合规路径;设备组提前锁定光伏板、逆变器等核心物资。建设单位充分发挥统筹全局的关键作用,各参建单位分工明确、紧密配合。每日雷打不动的现场协调会成为解决问题的“战时指挥部”。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秉持“问题不过夜”的原则,及时化解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难题,保障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无惧恶劣环境 默契配合稳步推进
定边的春季,风沙频繁肆虐,昼夜温差巨大,自然环境极为恶劣。但建设者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如坚韧不拔的胡杨,扎根戈壁,无畏艰难。
升压站作为电站的“心脏”,建设质量至关重要。土建队伍在漫天风沙中坚守岗位,他们的身影在风沙中若隐若现,却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声与风沙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激昂的战歌。他们一丝不苟地浇筑基础,每一次振捣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只为确保基础的稳固。
安装团队紧随其后,在寒冷的夜晚,他们凭借精湛技术精准安装设备。戈壁滩上的夜晚格外寒冷,气温常常降至零度以下,他们的双手被冻得通红,却依然熟练地操作着工具,将一台台设备安装到位。每一处电缆铺设、每一台柜体调试,都倾注了他们的专注与汗水。随着最后一个螺栓拧紧,升压站以完美姿态为电站运行做好准备。
辽阔的光伏场区是建设的主战场。打桩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将一根根桩基稳稳扎进大地,仿佛是在为这片土地注入生机与活力。支架安装队如同技艺娴熟的工匠,迅速搭建起坚固的钢铁骨架。最为壮观的当属组件安装环节,工人们身系安全带,在支架上灵活穿梭,一块块深蓝色的光伏板在他们手中精准拼接,仿佛在戈壁上铺就一片片涌动的“蓝色海洋”。风沙中,他们忙碌的身影与光伏板共同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奋斗画卷。6.64公里的银线,跨越沟壑,在铁塔间蜿蜒延伸。他们无惧高空作业的惊险与野外施工的艰辛,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当最后一档导线稳稳挂接,这条承载着光明与希望的“光明走廊”宣告贯通。那一刻,他们欢呼雀跃,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精准管控保进度 质量安全双坚守
项目建设以来,团队将“精准”二字贯穿建设全程。项目部墙上的巨大进度图宛如“作战地图”,升压站封顶等每个关键节点都被醒目标红,倒排工期精确到天甚至小时。王小明每日雷打不动地“点兵点将”,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配资源,哪里建设任务艰巨吃紧,支援力量就迅速冲向哪里。
交叉作业在工地奏响“协奏曲”。土建工程尚未完全收尾,安装工作便见缝插针有序开展;光伏区组件安装如火如荼之际,调试人员已对箱变进行细致检测;送出线路施工进入冲刺阶段,生产运维团队已提前熟悉设备、开展演练操作。整个工地如同精密仪器,各环节无缝对接,高效协同运转。
在加快建设速度的同时,项目团队始终将质量和安全视为重中之重,秉持“质量是生命,安全是底线”的理念,严格依据规范,从桩基深度到组件倾角,从电缆压接到保护调试,每一个细节都仔细检查,不放过丝毫差错。旁站、抽检、验收等工作一丝不苟,在439个检验批、629个分项工程中,实现了100%的合格率。整个建设期,全体参建者凭借高度的责任心,成功守护了“零事故”的金字招牌。
5月5日,光伏场区经受住平均风力12级以上、阵风13级以上极端天气的严峻考验,设备完好无损,项目质量更是得到了陕西省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专家的高度认可。
人才培养贯穿全程 党建引领廉洁护航
“让年轻人挑大梁是战略布局!”王小明的坚定话语激励着团队。鲜红的党旗在工地飘扬,由各参建单位党员组成的临时党支部成为战斗堡垒。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旗帜醒目,党员带头紧固组件、通宵调试、承担重任,带动全员拼搏。
人才培养宛如一条无形却坚韧的丝线,与党建工作一同贯穿项目建设始终。项目部11名成员平均年龄35岁,青年占比超70%。项目伊始,西安热电厂便为年轻骨干精心量身定制成长路径。在前期协调攻坚阶段,年轻人紧紧跟随党员老师傅,在一次次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中学习政策法规、锤炼沟通技巧。工程主战场,年轻技术员从光伏场区打桩的第一锤开始,就跟随党员师傅认真验收桩基深度、垂直度。在升压站设备安装调试的关键时期,他们更是一头扎进现场,对照图纸和规范,细致学习验收每一个螺丝、每一条电缆、每一组参数。这种“浸入式”实践,让他们对工程质量的理解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刻骨铭心的实操经验。
随着项目推进,青工们迅速从初出茅庐的“学徒”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协调主力,“并网突击手”陈远航独闯电网调度大厅,磨破嘴皮拿下并网许可;“二次保护”陈飞扎根寒夜,带领班组72小时完成保护调试;“光伏区指挥官”曹晓龙创新“打桩-支架-组件”流水线作业法,提速30%。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年轻一代的实力和担当。
当6月30日,240小时试运行的哨声吹响,所有参数毫厘不差,这是团队交出的硬核答卷。回顾这105个日夜,戈壁的风沙见证了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深蓝色的光伏板记录下奋斗的奇迹——它们在戈壁铺展,如同大唐人写给未来的誓言:以使命为笔,以汗水为墨,在每一次“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挑战中,刻下能源报国的时代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