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即日起,中国大唐微信公众号推出“高质量发展基层行”栏目,跟随记者走进系统企业,听民意、看实情,深入了解集团公司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基层一线在生产经营、改革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实践、新成就。
长春的初夏依旧微寒,但却已花香弥漫、绿意盎然。
大唐吉林发电公司,这家曾连续亏损十余年的老牌国企,在2024年实现利润“出零米”后,于今年一季度再度交出靓丽答卷,同比业绩攀上新高。这一蝶变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极限激励”改革风暴,为企业“去腐生新”注入了极限动能。
薪酬变革促突围
吉林发电公司作为吉林省能源供应的中流砥柱,承载着全省六分之一的发电任务和长春市三分之一的供热重任。然而,长期以来机组建设成本居高不下、资产质量欠佳、人员包袱沉重、转型发展起步迟缓等多重因素如同沉重枷锁,严重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加之多年来受煤价上涨影响,以火电装机为主的吉林发电公司陷入长达十余年的亏损泥淖。“盈利是天方夜谭”,成为彼时广大干部职工心中的阴霾,企业发展活力被禁锢“封存”。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不是企业不行,是机制僵了;不是职工不干,是动力不足。”面对持续严重的亏损压力,吉林发电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入调研,认真贯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于2023年初毅然决然踏上探索突围脱困之路。该公司以“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的坚定决心,果断实施了自上而下的薪酬分配机制变革——全面推出“基层企业负责人业绩激励办法”,即“极限激励”机制。
此场变革秉持“工资是挣出来的”理念,突出对基层企业负责人在安全生产、经济效益、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党的建设等关键指标的考核,体现了鲜明的业绩导向。通过这一机制,将扭亏增效的压力层层传导,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做到极致、突破极限,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激发一级的工作格局。
“化繁为简”,坚持问题导向。吉林发电公司聚焦严重亏损这个最主要问题,以“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按照火电、新能源、热力、专业公司不同板块特点,将基层企业千头万绪的工作浓缩成不同的指标,且全部量化、清晰明了。同时,分档设置激励标准,促使各单位聚焦利润关键要素提效发力。特别是针对严重亏损的火电企业,把利润作为核心对标指标;针对新能源企业,把单位千瓦发电收入区域排名作为反映其真实盈利能力的对标指标。创新开展“反违章监督交叉互查”,推行“全员反违章”,让全体职工成为安全监督的参与者。实施精准供热,以“单位供热面积投诉率”倒逼热力企业强化热网设备治理和供热运行管理。
“公开透明”,坚持结果导向。基层企业负责人收入按月预兑现,除每月固定基薪外,绩效薪金全部与各项指标完成及对标排名挂钩,并重点在业绩优异企业选拔任用干部,使实干者得到实惠、平庸者自动淘汰。特别是通过建立“起跳摸高”奖励机制和未完成全年任务确保值考核机制,激发基层企业负责人千方百计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放管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吉林发电公司人资部主任兼办公室主任王岩全程参与了“极限激励”机制的出台与实施,他说:“在加强大监督体系的前提下,公司本部坚持不插手基层企业的生产经营事务。”公司坚定相信广大干部职工,是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吉林发电公司通过充分授放权,切实为基层企业松绑赋能,把各单位“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综合能力发挥到极致。特别是,通过开展月度经营利润审计监督,保证企业经营成果含金量;在每月评估机制运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动态优化对标指标,及时纠偏、匡正导向。
极限措施激发了极限潜能。吉林发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波表示:“‘极限激励’机制实行‘按排名激励、按月度兑现’,打破了传统‘年薪制’的大锅饭模式,搭建起了‘赛马’平台,真正实现了‘以业绩论英雄、以成果定薪酬’。”而基层企业的效率、效益也发生了质变,市场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加快转型成为企业自觉的“必修课”。
基层涅槃闯新路
“‘极限激励’政策实施之初,曾引起强烈的思想冲击。”参与薪酬绩效改革的人力资源部范卓感触道:“基层企业党委迅速行动,将这项改革视为关乎其前途命运的关键契机。”
吉林长山分公司,作为一家有着56年历史的老企业,职工平均年龄50岁,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经营举步维艰,一度徘徊在“生死存亡”边缘。“极限激励”机制出台后,该公司通过召开誓师大会,以及走访、座谈、调研等多种方式,向干部职工深入解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等理念,全力重振士气和信心。正如长山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宝权所言:“干部职工的精气神,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
思想的“破冰”引领着改革的“突围”。长山分公司通过减员提效、降本增效、开拓市场、优化布局等核心举措,逐步摘掉多年来大唐在吉“经营最困难企业”的帽子。
在解决人员及机构问题上下足狠功夫。长山分公司切实推行“不胜任退出机制”,清理不合格人员;面向后勤“人才池”进行生产岗位招聘,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缺员问题;通过建立内部“揭榜挂帅”劳务机制,使输煤系统运维主体工作外包费用压降近50%;推动工资收入向生产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生产与后勤收入最高倍差达7.4倍;激励年轻干部靠实绩“打榜”,靠实干“说话”;开展大部制、大班组整合,解决机构臃肿问题,为企业注入源源生机活力。
在提质增效方面创新实干。长山分公司坚持“一切成本皆可控”,一手抓开源、一手抓挖潜,以“做优存量、做强增量”重构资源配置模式。该公司积极推动降本增效工作,通过“握紧发电供热‘钱袋子’、扭住燃料‘牛鼻子’、过好费用节约‘紧日子’”,以“电、热、煤、费”四轮驱动叩开提质增效的大门;深化增发效益电量与争取辅助服务双轨运行,煤机实现大幅减亏增效,调峰、容量电费等收益屡创新高;加强区域对标,踏准采购节奏,有效压降燃料成本。
在绿色发展领域破题起势。长山分公司推动由单一能源向“煤电+新能源”一体化发展,加快从传统电力企业向绿色低碳能源企业转型。2023年9月、2024年3月,敖都一期10万、二期20万千瓦风电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运行,为扭亏为盈贡献新的增长点;同时积极开拓热力供应市场,打破单机不能供热的思维定式,成功争取到向松原城区供热1800万平方米的任务。
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吉林发电公司所属各企业结合实际,以“成本领先”战略为锚点,通过研究电力市场新规则,纷纷建立起各具特色、成效显著的管理机制,向市场要效益的良性格局逐步形成。新能源事业部完成生产管理模式改革,实现区域协同、整体提效;长春二热公司建立“峰谷平”各时段调峰及非调峰六种模型,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珲春分公司自主研发“分时电价效益”测算软件,动态调整发电调峰策略,在保障民生供热的同时,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辽源分公司针对电锅炉改造、光伏项目建设、缺员激励、政策争取、市场营销等重点任务,实施“揭榜挂帅”专项激励,让“考核有力度、激励有温度、发展有速度”;热力事业部完成3家热力企业整合,成功实现从分散经营到协同发展的战略转型;营销公司充分发挥改革后开发、交易、客服三位一体的市场开发优势,一季度新增自签用户电量同比增加366%;检修公司积极构建市场化运作新模式,真正实现了人员“走出去”,效益“引进来”。
蜕变激活“心”动能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极限激励”所激发的动能,在企业内部不断裂变、扩散,干部职工队伍士气高涨,干事创业“精气神”焕然一新。“以最佳精神状态投入每一项提升工作,就是在兑现自己的岗位职责”“穿这身唐装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在工作岗位上多发点光和热”“这一年,环境亮了,我的心也感觉亮了;屋里暖了,我的心也暖暖的”“‘极限激励’就是对奋斗者最好的赞扬、尊重和认可”……这些来自职工群众肺腑的心声,是对改革最大的肯定与支持。
吉林发电公司持续发挥“极限激励”作用,进一步完善薪酬分配体系,营造干部职工健康成长环境,绘制企业与人才共发展“路径图”,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成为常态。长春三热公司维护部技术员胡文远对“极限激励”下的反违章很是赞同:“企业间、班组间会对反违章情况进行排序,问题少的奖励高,这成功激发了大家不想违、不能违的主动性。”新能源事业部发展建设工程管理的高兴也深有感触:“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我转到了自己理想的岗位上,薪酬也得到了提升。”
打破常规管理模式,把个人需求与企业战略目标真正有机融合,是“极限激励”机制的创举。通过绩效薪酬体系的“正向激励”,干部职工的工作态度从“被动履职”转向“主动担当”,干事状态从“墨守成规”转变为“抢抓机遇”,工作方式从“单兵作战”升级为“团队攻坚”,促进了企业增效与职工增收的良性循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内生动力。
站在新起点回望,这场改革的本质是对企业最核心要素——人的充分解放。当“极限激励”打破体制坚冰,当“党建联乘”凝聚奋进合力,4400余名大唐吉林人用行动诠释:办法总比困难多,敢闯善创开新途。吉林发电公司这个曾经经营困难的“老国企”,正在东北振兴的大潮中扛旗奋进,以涅槃重生之力,为新时代国企改革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