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芜的山脊到矗立的风塔,从寂静的夜晚到灯火通明的工地,麒麟山的风,见证了麒麟风电从无到有的壮丽历程,也见证了大唐风电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和挥洒的无数汗水。
重庆彭水水电公司麒麟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119.5兆瓦,每年可新增清洁电力2.2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6.9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约1770吨,能有效缓解周边城乡居民和企业用电需求,助力加快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麒麟风电场的建设,不仅让大唐人在麒麟山上稳稳地扎下了根,让大唐的旗帜在麒麟山上高高飘扬,更兑现了大唐人“建设一项工程、造福一方百姓”的承诺,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新能源的曙光,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风起麒麟 梦想初启航
麒麟山,位于重庆市渝东南一个偏远的山区。这里地势险峻,风景秀丽,但由于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当地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然而,正是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却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2021年,彭水水电公司经过多次考察和论证,决定在麒麟山投资建设风电项目,这不仅是新能源战略的重要布局,更是麒麟山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希望所在。
项目启动之初,就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方面是当地群众对风电项目不够了解,存在较大的疑虑和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是麒麟山腹地交通极其不便。项目建设初期,很多地方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所有的物资和设备只能靠骡马和人力运输,施工效率极低。面对这些挑战,大唐风电建设者们没有退缩,他们与地方政府的干部一起深入群众,逐家逐户上门,反复耐心地讲解风电建设的意义和好处,并身体力行地为当地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群众的思想通了,纷纷拉出自家的骡马,帮助运送项目建设的物资,物资运输的困难也迎刃而解。
日夜兼程 汗水铸辉煌
“项目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遇到难题、不断解决难题的过程。”该项目经理陈永伟介绍,麒麟风电场所在的麒麟山腹地,施工区域地形复杂,高山上气候多变,给建设施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为了抢抓工期,项目部和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为创新适合当地施工的方法和技术出谋划策,先后攻克了高陡坡转移大型施工机械、窄路运输大件设备等施工难题,并在风机吊装等关键节点时提前掌握天气情况,充分利用好天气的施工窗口期抓紧施工,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
在麒麟山风电场建设的过程中,大唐风电建设者不畏山高路险,冒着严寒酷暑,履行着建设者的使命担当。在风机吊装、设备调试等关键环节,他们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始终紧盯在施工现场,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汗水,是建设者们最忠实的伙伴,坚韧,是他们最宝贵的品质。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麒麟山风电场才得以在短短几年之内拔地而起,成为麒麟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当夜幕降临,一盏盏明亮的灯光在风塔上闪烁,仿佛在宣扬着建设者们的不朽功绩。
风电崛起 乡村焕新颜
麒麟风电场的建设,不仅为麒麟山带来了清洁的能源,也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升级,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风电场建设过程中,许多原本在外打工的群众纷纷回到家乡,或参与到风电项目的建设中来,或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群众的经济收益得到了明显提高。此外,风电项目的建成,也激发了当地群众对家乡建设的热情和信心。他们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纷纷回乡创业,投身于美丽乡村和旅游区的建设,探索乡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没有大唐风电场的建设,就没有我现在的好生活。” 在麒麟山水市镇的一隅,文国锋的“云上故乡宾馆”里热闹非凡。文国锋是土生土长的麒麟山人,每年都是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随着麒麟风电场的建设,当地政府加大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山上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加上麒麟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夏季凉爽的气候,吸引了许多游客来到山上旅游度假,麒麟山成了游客们旅游和夏季避暑的乐园。文国锋审时度势,果断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开办了自己的农家乐。“原来低价都没地方去卖的农家土特产,现在成了招待游客的特色农家菜,特别受游客的欢迎。” 文国锋笑呵呵地说。很多当地群众也像文国锋一样,依靠开办农家乐或销售自己家种养的农家土特产吃上了旅游饭,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麒麟山的风,依旧在吹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新能源的曙光,正在照亮美丽乡村建设的未来之路,书写新能源产业发展新的篇章。麒麟风电场的建设,不仅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绿色的清洁电力,更为当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未来,彭水水电公司将继续秉承“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加大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力度,推动更多像麒麟山风电场这样的优质项目落地生根,照亮更多的偏远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