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奋斗大唐人
王一安:“毫米级”匠心
来源:渭河热电厂
作者: 郭炜
日期:2025-08-18

在2025年集团公司锅炉设备检修工竞赛的颁奖现场,当“中国大唐技术能手”的证书递到王一安手中时,这个在锅炉检修领域摸爬滚打7年的年轻人,眼神中闪烁着坚毅与感慨。

2018年盛夏,怀揣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证书的王一安,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渭河热电厂。然而,当他被分配到检修维护部锅炉本体班时,课本里的电路知识与眼前复杂的炉膛、管道系统形成巨大的认知鸿沟。“第一次钻进炉膛,密密麻麻的受热面管道让我彻底蒙了。”回忆起最初的手足无措,他依然印象深刻。

但这个陕西小伙儿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给自己立下“归零”誓言:把专业背景暂时封存,以学徒心态重新出发。班组资料柜成了他的“知识宝库”,《锅炉检修规程》《金属材料手册》等资料被他反复研读,重要段落旁布满了蝇头小楷的批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过热器”“再热器”等专业术语注解,甚至连吃饭时都在默记金属材料牌号卡片。

在实操训练中,他更是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三伏天的炉膛内温度时常高达四五十摄氏度,他背着工具包一待就是一整天,工作服被汗水浸透后析出层层盐花;寒冬时节,为了调整一道设备间隙,他跪在冰冷的金属平台上,膝盖磨出淤青仍专注操作。老师傅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这孩子有种‘轴劲’,非要把每个动作练到分毫不差才肯歇。”

在一次次检修中,王一安逐渐从“按图施工”转向“主动创新”。在四管防磨防爆检修工作中,他注意到班组沿用的四管检查记录方式不够系统,数据难以比对分析。于是,他结合多年经验,编制了新的四管检查数据记录表,详细记录管子壁厚、磨损量、胀粗值等参数,建立起完整的设备台账。“现在只要按表填写数据,就能清楚看出管子的减薄速率,提前制定检查方案。”这一改进让班组的四管防磨防爆管理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同年,他参与研发的《一种新型四管防磨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项创新源于折焰角上部中温再热器防磨瓦频繁脱落的难题。经过一个冬季高负荷运转检验,改进后的防磨瓦无一脱落,显著减少维护工作量。

2025年初,中电联锅炉设备检修工竞赛的通知传来,这场赛事汇聚了126名来自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的精兵强将,考核内容涵盖理论知识、阀门解体检修、联轴器找中心、风机巡检及故障诊断多个项目,堪称锅炉检修领域的“全运会”。王一安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顺利通过了厂内、陕西发电公司选拔。

清晨6点:阀门解体检修训练。他将23个零件按拆卸顺序整齐摆放在红布上,边操作边记录17项测量数据,为确保密封面研磨精度达到0.01毫米,双手磨出层层茧子。

午后时分:联轴器找中心实操。他用百分表反复测量12次取平均值,计算垫片厚度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直至将同轴度误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

傍晚时光:风机故障诊断实训。他在模拟器前一待就是3小时,录制了47段不同故障的振动音频,建立起“听觉数据库”,仅凭听诊就能判断出常见故障。

深夜11点:理论知识攻坚。他刷完数千道技能鉴定题,用不同颜色笔迹标注出薄弱知识点,整理出上百页的错题笔记。

这一套流程,他每天要完整过一遍,遇到卡壳的地方,就停下来琢磨,或者找教练、队友共同商讨确定最佳方案。

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实操技能,王一安最终从12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个人第7名的佳绩,获得“中国大唐技术能手”称号。

正如他在技术总结中写下的:“电力行业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把每件小事做好,才能在平凡中创造不凡。”

上一篇:
下一篇:隐形铠甲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8-18 03: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