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泼洒在浙江新能源公司乌沙山厂区光伏阵列上。光伏板表面,一层晶莹的镀膜液正顺着倾斜的板面缓缓铺开,随着施工人员手持刮板匀速推动,液体逐渐收束成均匀的膜层。几分钟后,随着最后一缕水渍悄然滑落,原本蒙着层灰翳的光伏板骤然亮了起来,连远处的厂区锅炉房和近处工作人员的汗珠,都在板面上映得清清楚楚,此次“镀膜”顺利成功。
“你看,这就是我们最近开展的镀膜改造工程。”宁波区域运维中心副主任张汉鑫指着刚处理完成的组件介绍道。
浙江新能源公司乌沙山厂区光伏电站位于火电厂生产区域二期场地,这里常年弥漫着白色蒸汽。蒸汽遇冷凝结后,会形成“石膏雨”,在光伏板表面结成水渍般的污垢。过去,该公司采用“人工+机器人”的清洁方式,往往刚清洗完毕,“石膏雨”便又随之落下,最多三天,光伏板就会和未清洗时一样。不仅如此,每次清洁时必须使用专用清洗剂,每块光伏板要清洗5遍以上,但“细心呵护”后发电效率依旧不理想。“组件清洗就是治标不治本,不加以重点防治,清洗也是徒劳。”宁波区域运维中心主任曹鲁心感慨道。
去年夏天,在光伏区巡检时,一场大雨突然袭来。避雨的间隙,他盯着雨珠在光伏板上滚落,心想:“要是灰尘也能像这样自行滑落,那么光伏的发电效率将大幅提升,让光伏板面足够光滑,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从那时起,团队开始“与灰尘赛跑”的试验:先是兵分几路调研各材料源头,锁定高分子镀膜材料,在19号箱变及17号逆变器串路上做小范围测试,详细对比发电情况。经过多次试验,团队顺利取得首批镀膜组件的发电数据,效率明显高出同期未处理的组件。在“镀膜”工作的加持下,清洗周期从3天延长至45天,并且更易清洗。还未来得及高兴,又一个问题摆在大家伙儿面前:低温时膜层易起皱,高温下又会出现气泡。
“得让镀膜液像皮肤一样‘呼吸’。”团队拉来材料厂家技术员驻场攻关,最终敲定“深度清洗+高分子镀膜”的新工艺,通过给组件做次“深度SPA”去除积垢,再覆上一层透明保护膜,双管齐下确保取得实际效果。
可真正上手才发现,这活儿比想象中难。“高温天里,刚倒在板面上的镀膜液像被热锅烫过,眨眼间边缘就结了层薄膜,现场施工发现厚薄不均的情况普遍出现。”为避免这一问题,现场分两组施工,轮班作业,一组负责清洗预处理,一组专注镀膜环节,结合天气情况,温度较高时段开展清洗工作,温度较低时段开展镀膜处理。
为降本增效,团队多次联系材料厂家,邀请技术员现场指导,在未额外追加人员费用的情况下,完成镀膜改造任务。如今,通过大面积改造组件,发电效率提升约10%,每年还能节省24万元清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