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团公司绿色转型的浪潮中,王金龙以“双碳”使命为笔,以技术创新为墨,在雪域高原、沙漠腹地和国际舞台书写着新能源人的担当。作为大唐环境大唐新能源设计领域光伏发电技术首席专家、PMP国际项目管理师,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用一个个突破性成果诠释着新时代劳动者的奉献精神。
王金龙的办公桌上,常年堆满图纸与数据模型,深夜的灯光是他最忠实的伙伴。面对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这一国家能源战略工程,王金龙带领团队在1天内完成项目初步研判,36小时内连续推演200组数据,推翻7套方案,最终以精准测算推动各方达成共识。这一成果不仅为藏东南基地规划提供关键依据,更开创“风光储+绿电”系统方案配置的先河。
在零下30摄氏度的腾格里沙漠,他带领团队将常规6个月的设计周期压缩至45天。面对高寒环境下的光伏组件失效风险,他通过上千次工况模拟验证,持续优化“风光储+绿电”系统容量配置,为中卫新能源基地200万千瓦光伏项目提前并网发电奠定基础,被誉为“中国大唐技术实力的里程碑”,其设计标准成为西北高寒地区新能源开发的范本。
在阿塞拜疆COP29气候大会期间,他受邀开展水面光伏考察,并撰写上万字的调研报告及下一步工作设想,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安全贡献中国大唐方案和中国大唐智慧。在乌兹别克斯坦光伏项目,王金龙带领团队深入排查,并运用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找到距离更近、更具经济性的接入点,使直线距离缩短30%以上。
此外,福里德布尔10万千瓦光伏项目、柬埔寨通惠6万千瓦光伏、香港码头分布式光伏项目、马德尔甘杰等项目,王金龙的足迹遍布“一带一路”沿线。他主动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将中国大唐标准转化为可复制的发展模式。这种技术输出与标准共建,让“中国大唐方案”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选项。
“独行快而众行远”,王金龙深谙团队建设之道。他构建“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在集团公司2024年发展建设培训班做“光伏行业发展趋势及新能源典型项目技术方案”培训、在集团公司2024年投产推进会议上开展储能典设宣贯,开设“新能源大讲堂”,年均组织技术培训23场,培养出20余名技术骨干。在“名师带高徒”计划中,他坚持每周三次现场指导,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记录着青年员工的成长轨迹。
在天启鸿源围场储能电站项目中,他带领团队成员完成项目从可研、初设、施工图到竣工图的全过程技术服务,仅用4个多月时间,项目提前并网发电,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磷酸铁锂+全钒液流共享储能电站。王金龙技术团队完成的这个项目不仅展示技术先进性,更为当地的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这种团队凝聚力,正是新能源铁军战无不胜的密码。
如今,王金龙站在新的起点:藏东南基地的绿电正待跨越山河点亮湾区,办公室墙上的地图,被密密麻麻的彩色图钉标注成星辰大海,每个坐标都讲述着绿色发展的中国大唐故事。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正是大唐工匠最动人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