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黔贵大地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一座座风车划破天际,一片片光伏板汲取着阳光的能量,它们不仅是点缀山川的壮丽景观,更是大唐贵州新能源分公司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战奏响的激昂乐章。
回望来路:砥砺奋进,铸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辉煌基业
“‘十四五’时期,是国家“双碳”战略蓝图全面铺开的关键五年,也是大唐贵州新能源分公司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五年。”该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夏可利介绍说道。
这是发展规模与战略布局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从“十三五”末的蹒跚学步,到如今的昂首阔步,该公司装机规模实现了迅猛增长。截至当前,该公司累计投产新能源装机是“十三五”末的4倍多;年发电量超过13亿千瓦时,可满足超过400万户家庭的清洁用电需求,等效节约标煤3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00万吨;成功布局了黔西南、黔北、黔中等5个清洁能源运维中心,形成了“风电领跑、光伏并进、多能互补”的协调发展格局,从“点的突破”实现了“面的崛起”。
这是科技创新与智慧运营赋能提质增效的五年。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该公司大力推进新能源智慧黔中试点、集控中心智能监盘等项目。在黔中片区运维中心的镇宁丁旗光伏电站,无人机自动巡检平台定期对50余万块光伏组件进行“体检”,精准识别隐患,效率提升超3倍。通过集控中心集中控制,该公司持续深化“3+3+N”新能源生产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全域场站的“无人值班、少人值守、集中监控”高效管理模式,设备可利用率持续保持在99.85%,运维成本显著下降,走出了一条以技术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这是绿色能源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的五年。 在项目开发中,该公司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探索“风电+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让太阳坪风电场的白色风车成为游客驻足打卡的风景线;积极履行央企责任,在紫云猴场、思南大坝场、兴义清水河和洛万等风光项目建设期间,累计带动地方就业超千余人次,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地方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大唐”动力,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决胜今朝:全力冲刺,打响收官扫尾攻坚战
辉煌已成过往,奋斗正当其时。“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最后的冲刺阶段,考验的是毅力,比拼的是速度,决胜的是细节。该公司上下紧盯年度目标任务,将“全力冲刺、收官扫尾”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掀起了“保投产、保发电、保安全”的攻坚热潮。
聚焦“保投产”,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在思南县大坝场一期风电项目建设现场,为圆满完成今年的项目竣工任务,项目部挂出“作战图”,列出“时间表”,实行“日调度、周盘点、月总结”机制。施工现场,机械轰鸣、车辆穿梭,风电项目建设者们日夜奋战。9月,突如其来的连续低温阴雨给室外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项目团队没有“等靠要”,通过对天气预报的研判,提前准备施工材料设备人员等资源,见缝插针地开展尾工及消缺工作。该项目部坚持“天气我们控制不了,但我们的干劲可以控制!必须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把耽误的工期抢回来!”的理念,克服各方面影响,努力的将尾工消缺等工作向前推进,为圆满完成项目竣工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聚焦“保发电”,激发存量资产“新效能”。 对于已投运的场站,“度电必增、颗粒归仓”是冲刺的另一个主战场。该公司各场站深入开展电量竞赛,运行人员加强监盘精细度,不放过任何一丝风、一缕光;检修人员利用小风期、低辐照窗口期,见缝插针开展预防性维护,将设备缺陷消除在萌芽状态。
此外,该公司持续深化“一人一帽、一帽一号、一号一档案”信息化安全帽管理,持续开展常态化安全督查,全面提高本质安全建设能力,全力确保发电量应发必发。
展望“十五五”,该公司将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继续深耕贵州这片新能源的沃土,在绿色清洁、综合能源服务等新领域勇于探索,在“追风逐日向一流”的壮阔航程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