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苏省如皋市的“东大门”——丁堰镇,一棵萌发于19世纪70年代的百年香樟,枝繁叶茂,绿意盎然。伴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它又见证筚路蓝缕的大唐人,在这片热土上建起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示范电厂。
2025年9月29日,随着最后三台机组顺利通过72+24小时连续试运行,大唐如皋92兆瓦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全面投产!
这个由中国大唐、中石化、国家管网三家央企首次强强联合的能源项目,对实现我国25兆瓦级燃气轮机关键技术自主化、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意义重大,不仅成功解决了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也为“十四五”规划的圆满收官献上了一份厚礼。
创新示范:国产燃机萌蘖新生
步入江南园林式的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现代化科技感十足的机组,而是一棵香樟树。粉墙黛檐之上,“提供绿色能源,点亮美好生活”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如皋素有“中国花木之乡”的美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于此。作为如皋市规划的东北部片区唯一集中热源点和南通市“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早在规划踏勘时,建设者们就巧妙构思,较同类型项目节省用地40亩,致力于书写创新发展与绿色生态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一个项目的孕育,总是会遇到很多“坎”。从项目规划批复遭遇热源点冲突、热负荷质疑等瓶颈,到千辛万苦优化方案通过评审,项目审批又面临国家政策调整,“到哪里去”的问题不断摆在大唐如皋人的面前。
经过深入研判政策、广泛调研市场,如皋热电公司果断决定“以升级焕生机”,锁定“国家创新示范项目”突破口,通过探索舰载燃机首次民用化路径,填补燃机100%国产化市场空白。这一打破国外垄断、保障科技自主的设想,与中国航发公司不谋而合。双方联手,计划以关键试验数据破解设计困局,同步攻坚低氮燃烧技术,矢志服务国家“双碳”目标。
时间紧迫,挑战如山。他们驻守设计院通宵赶工,昼夜不息奔波20小时寻访合作方,夜宿高速服务区抢抓汇报时机,掐秒表一遍遍演练汇报内容……终于,项目凭借“军转民”“高国产化率”等创新亮点,成功跻身国家示范。2021年7月,核准的捷报传来。历经四载攻坚,所有的艰辛化作“新生”的喜悦。
作为国家能源局批复的第一批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该项目对于推动地区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构建绿色清洁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项目采用国产自研的低氮燃烧器,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既是创新点也是难点。面对技术难度大、试验周期长、无经验可循等棘手问题,研发团队夜以继日持续攻坚,经过多轮次的研发、试验、改进,指标不断优化:配合余热锅炉内的脱硝装置,正常运行时烟气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满足不超过15毫克/立方米的最新环保排放标准。
三跨雄关:合力打通项目“生命线”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合作方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从2021年破土动工,到2025年并网成功,一路上并非坦途。天然气管线、稳定气源、充足热用户,三条燃机项目“生命线”上,道道是前所未有的“雄关”。
作为专线直供的天然气管线,约30公里长的管线需要穿越3条铁路、6个乡镇、9条河流,管辖主体涉及2个集团、7家单位。建设难度呈指数级“飙升”,计划竣工时间排到了2025年8月。这对于亟需投产的燃机项目而言,无异于一道“紧箍咒”。
“投产目标既定,我们必须把管线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来干,全力调动各方的力量!”一场与时间的竞速就此展开。大唐江苏发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亚斌先后赶赴上海铁路局协调、与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公司会谈,扫清历史障碍,盘活关键卡口。
燃机项目距离如皋热电公司23公里。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培年索性就带领一半班子成员搬到了项目现场办公,组建“管线攻坚专班”,开始了往返北京、南京、天津等10余个城市2万余公里的征程。总经理张文杰笑言:“我在驻点单位门口面馆充的卡,到现在还没用完。”
在各方大力支持下,提前20天开展初设审查,可研审查压缩3个月,省有关部门快速批复,如皋市委领导组织成立专班督办……为满足天然气管线两侧5米内“零障碍”的建设要求,项目人员头顶烈日、脚踏泥泞,与搬迁户电话、登门苦口婆心沟通数百回,与沿线的大棚、鸡窝、电线杆等逐一“较量”,为项目投产抢回了“生死时速”。
与此同时,一场关乎“生存之本”的保卫战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2023年,国家锅炉排放新标实施,部分企业自行完成锅炉升级,不愿再加入集中供热队列。面对危机,如皋热电公司发起“全员跑供热”总动员,制定激励政策。通过领导带头分组包干、创新移动供热、租赁供热管线等模式,协调地方政府引入多家大型用热企业,千方百计争取了一批潜在用户。
面对兼顾煤机运营、新项目拓展、燃机建设的人员困境,他们探索推行“1+N”管理模式,打破部门壁垒,调集专业力量,一个人往往身兼数职、多地奔跑。江苏公司也倾力支援,从系统内各厂抽调16名生产准备人员组成四班值,同时派驻专业部门的安全管理和技术骨干到现场帮扶。
即便如此,他们仍需直面首台套国产燃机示范项目特有的压力。“别人是学习经验,我们是创造经验。”项目部副主任刘静静坦言,由于执行标准高于国标,建设、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往往是“全国首例”。团队里人人有一股钻研劲儿,将“无先例”的压力,转化为“出人才”“出经验”的动力。建设团队中,不少是土生土长的如皋人。“把家乡建设好”“让如皋热电换新颜”朴素而炽热的情怀,与“建设国产燃机示范项目”的崇高使命交织交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唐如皋燃机项目从无到有,不仅是一部国产燃机自主创新的“破冰史”,更是一本大唐如皋人以百年香樟的坚韧扎根热土、并肩作战的精神史诗。他们用厚积薄发,完成涅槃振翅,为中国能源自主创新之路注入大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