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在一次例行的消防检查中,彭水水电公司检查人员敏锐地发现,位于船闸机房的个别蓄电池出现不易察觉的“病变”征兆:极柱边缘有轻微的电解液渗漏,甚至隐约感觉有“发烧”的痕迹。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船闸的直流系统,如同人体的心脏,为每一次闸门启闭、每一道指令传输提供着稳定、不间断的动力。蓄电池的“病变”绝非小事,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威胁到整个船闸的运行安全与效率。
“船闸机房蓄电池滴液、发热,情况紧急!”消息通过电话迅速传到中控室。中控室运行值班负责人深知问题的严重性,必须马上进行处理。
运行班的李泳模和张珂铭第一时间受命出击。两人快速开出“手术单”——工作票,并火速奔赴现场,执行最关键的第一步:安全隔离。他们核对设备编号,严格执行操作票流程,将故障蓄电池组从系统中隔离出来,挂上接地线,做好安全措施。这果断的“急诊”处理,为后续的“手术”搭建起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将风险牢牢锁在笼中。
很快,运行班完成紧急处置,这场手术的“接力棒”迅速交到电气二次班手中。
李俊勇和高翔带着工具和新蓄电池火速抵达现场。两人是班里的“黄金搭档”。面对空间狭小、线路复杂的蓄电池柜,他们一个心细如发,一个经验老到。断开连接、标记线缆、拆卸旧电池、清理安装基座……每一步都井然有序。
“螺丝要对角紧固,确保受力均匀。”李俊勇一边操作,一边提醒着高翔。在两人默契的配合下,斑驳痕迹的旧电池被移出。新电池则被稳稳地安置到位,所有的连接线按照标记一一恢复。
李泳模和张珂铭再次上场,执行最关键的上电操作。这不是简单的合上开关,他们需要再次核对操作票,确认所有安全措施已拆除,在监护人的唱票下,沉稳地合上每一个刀闸。随着开关合拢的清脆声响,监控屏上显示出直流系统电压稳定的曲线——标志着“新心脏”已成功接入体循环。
生命体征有了,但“健康状况”如何?接力棒最后一次传回二次班。李俊勇和高翔再次拿起他们的“听诊器”——高精度万用表和内阻测试仪,开始严苛的“术后体检”。他们逐一测量每一节电池的浮充电压、检查整个电池组的均流情况、记录内阻数据,并与标准值进行严格比对。
“1号电池,电压正常。”
“2号电池,内阻显示合格。”
……
他们口中报出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判断蓄电池健康状态的关键指标。时间在一次次测量、一遍遍核对中悄然流逝。
所有数据均显示,新更换的蓄电池组运行特性优良,完全满足技术规范。直到这时,所有人员紧绷的神经才终于放松下来。从发现缺陷到处理完成,这场历时6个小时的“心脏”保卫战,宣告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