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 新闻眼 首页 -> 央企新闻眼   

“新时代中国公共关系”主题征文通知


2022-04-26 09:52:5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掀开新篇章、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新篇章展现新气象,新时代召唤新作为,新征程提出新要求。中国公共关系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茁壮成长,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关系行业已经成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广泛开展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和展示国家形象为重要宗旨和任务,致力于做公共关系领域的引领者、社会治理创新的促进者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推动者。

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发展,凝聚行业智慧,整合公共关系实践经验和创新理论,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将组织“新时代中国公共关系”系列论坛,邀请国内外公关公司、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地方协会等进行多元讨论,并同步启动主题征文活动。

本次征文活动的主题为“新时代中国公共关系”。主要议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 公共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 政府公共关系探索与创新
  3. 新时代的企业公关之道
  4. 新技术发展助力公共关系
  5. 公共关系中媒体的角色与功能
  6. 地方公共关系的发展与探索
  7. 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发展
  8. 国际公司在华的公关实践

欢迎各领域专家学者、公共关系领域各位同仁、各界人士积极撰写论文。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将从收到的论文中遴选优秀论文。优秀论文的作者将被邀请作为嘉宾在论坛进行发言。优秀论文将汇集成册,在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内进行分享。

本次论文征集截止日期为:2022年9月30日。

论文撰写要求请参考《“新时代中国公共关系”主题征文稿件格式规范》(详见附件)。

征文投稿须包含论文电子文本、信息登记表及个人承诺书(详见附件)。

投稿电子邮件标题及论文标题格式:新时代中国公共关系主题征文_姓名_单位_文章名。

联系方式:崔老师15811430018

投稿指定邮箱:cpra_zw_2022@126.com

注意事项:本次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主办单位有权将收到的论文作品用于活动相关的宣传、研究、推广、刊登、出版、传播等,作者享有署名权。本次征文活动公告解释权归活动主办单位。

2022年4月20日

附件一:主题征文稿件格式规范

“新时代中国公共关系”主题征文稿件格式规范

一、稿件格式规范

1.Word文件格式。

文章标题:宋体,二号。

文章作者:黑体小四。作者单位在前,姓名在后,中间空两字距离。

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黑体,小三。

摘要内容、关键词内容黑体小四。

正文:宋体,小四。

行距为固定值28磅。页边距:上下:2.50cm,左右:3cm。

一级标题:一、黑体,小三。二级标题:(一)黑体四号。

参考文献内容:宋体,小四。

2.提供摘要(300-500字)和关键词(3-5个)。

3.文中图表原则上不跨页。

4.标点符号及数字的用法一律遵照国家标准。

5.文中如出现外国人名和机构名称,第一次出现时需译成汉语,用括号标注外文原名,以后出现时直接用汉译人名和名称。

6.文中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四级标题的序号用“一、……”“(一)……”“1.……”“(1)……”标示。

7.文章字数约3000字。

二、引文注释规范

采取尾注形式,具体格式规范如下。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本刊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注释放置文末下,即尾注。注释序号用[1]、[2]、[3]……标识,文末统一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的右上角。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

1.非连续出版物

(1)著作

标注顺序及标点符号: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如“编”“编著”“主编”“整理”等)不可省略。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译者前用逗号,如有两个或以上译者,译者名字间用顿号隔开。

示例: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3-74页。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周立方、李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135-136页。

(2)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

范长江:《青年记者学会组织的必要和前途》,《范长江新闻文集》下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788页。

(3)著作、文集的序言、引论、前言、后记、附录

示例:

戈公振:《附录:英京读书记》,《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第365页。

(4)古籍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版本,页码。

示例:

文秉:《烈皇小识》卷六,神州国光社1946年版,第90页。

陶宗仪:《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25页。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清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2.连续出版物

(1)期刊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析出文献页码。

刊名与其他期刊相同,也可括注出版地点,附于刊名后,以示区别;同一种期刊有两个以上的版别时,引用时须注明版别;境外期刊需标注出版地点。

示例:

〔美〕马克·利维:《新闻与传播:走向网络空间的时代》,《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1期,第8—15页。

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6年第1期,第17-46页。

(2)报纸

标注顺序:责任者:《篇名》,《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

早期中文报纸无版次,可标识卷册、时间或栏目及页码(选注项)。同名报纸应标示出版地点以示区别。

示例: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号。

《上海各路商界总联合会致外交部电》,《民国日报》(上海)1925年8月14日,第4版。

3.未刊文献

(1)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

张琪:《草根媒体:社会转型中的族群身份认同——对贵州西部方言苗语影像的案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第67页。

(2)手稿、档案文献

标注顺序:《文献标题》,文献形成时间,卷宗号或其他编号,藏所。

示例:

《管理申报新闻报办法》,1945年9月19日,档号6.3/19.10—2,国民党党史会藏。

4.转引文献

无法直接引用的文献,转引自他人著作时,须标明。

标注顺序: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原文献版本信息,原页码(或卷期),转引文献责任者:《转引文献题名》,版本信息,页码。

示例:

王韬:《弢园述撰》,《循环日报》1874年4月12日,转引自〔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增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97、202页。

5.电子文献

需标明文献原发表时间和引用的日期。

标注项目与顺序: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原发表时间,获取和访问路径,引用的日期。

示例: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2011年12月,http://yuqing.people.com.cn/mediafile/201112/13/P201112130915511972128634.pdf,2011年12月25日。

6.外文文献

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使用该语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

本规范仅列举英文文献的标注方式如下:

(1)专著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文献题名用斜体,出版地点后用英文冒号,其余各标注项目之间,用英文逗点隔开,下同。

示例:

JosephT.Klapper,TheEffectsofMassCommunication,NewYork:Free Press,1960,p.8.

(2)译著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译者/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

Bourdieu,Pierre,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ementofTaste,trans.byRichardNice,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84,pp.55,88.

(3)期刊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期刊名/卷册及出版时间/页码。析出文献题名用英文引号标识,期刊名用斜体,下同。

示例:

Jensen,K.B.&Rosengren,K.E.,“FivetraditionsinSearchoftheAudience,”EuropeanJournalofCommunication,vol.5,no.2,1990, pp.207-238.

(4)文集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题名/编者/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

HaroldLasswell,“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CommunicationinSociety,”inLymanBryson,eds.,TheCommunicationofIdeas,NewYork:reprintedbyCooperSquarePublishersInc.,1964,p.79.

 

[责编 : 周野 ]